2025/09/22國藝會

113年營運陪伴計畫—「永續視界」

113年度「TAIWAN TOP團隊經營課—《永續視界》」,以「生態與永續∕永續趨勢下的資源開發」為年度主題,內容包含從評審與評鑑角度提供音樂、舞蹈、傳統戲曲、現代戲劇四組的面向觀察;邀請具實務經驗的團隊與場館,分享藝術作品與環境永續之實務經驗;另外因應ESG趨勢潮流,以資源開發為目標,探討表演藝術團隊如何啟動藝企合作的新契機;並關心勞動權益議題,邀請勞動主管機關分享勞動檢查機制與相關法規內容,本次活動於政大公企中心辦理,同時也開放團隊線上參加,邀請藝文團隊及個人工作者共同參與。

課程內容摘要
9月23日(一) 生態與永續  
主題一:補助與生態觀察 
主持:徐亞湘|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  
講者:孫    平|舞蹈組委員、劉榮義|音樂組委員 
             楊美英|現代戲劇組委員、劉美芳|傳統戲曲組委員 

一、各類型團隊現況與觀察 

舞蹈組:近年來新進團隊增加、中生代團隊穩定產出作品、資深團隊則向教育推廣和歷史研究方面深耕,為整體生態帶來良性的流動。 

音樂組:申請團隊數量穩定,獲補助團隊維持在19到20團之間。音樂團隊的收入來源主要為民間贊助及票房收入,顯示團隊在募款和觀眾經營上相當努力。 

現代戲劇組:呈現老將新秀並存的狀態,近年來音樂劇團隊也加入TT團隊行列。各種不同的劇場美學持續發展,包括跨域取向和社會行動訴求等。 

傳統戲曲組:歌仔戲團隊數量佔比較高,反映了傳統戲曲生態的現況。地域分佈上,南部團隊數量較多,顯示南部社會環境對於戲曲展演的友善程度較高。 

二、評審委員的關注重點  

1. 藝術及展演品質:這是首要評選標準,包括音樂演奏的專業水準、團員的訓練和徵選、節目策劃能力、跨界演出和親子節目的成熟度等。  

2. 營運策略和長期發展能量:評審委員關注團隊是否具備明確的營運策略和長期發展規劃,例如:團隊如何設定目標、規劃年度計畫、以及確保永續經營等。  

3. 核心製作和演出人員:團隊需要有穩定的核心製作和演出人員,才能確保藝術品質和長期發展。 

4. 觀眾經營:團隊需要拓展觀眾群,跳脫同溫層,並與觀眾建立良好關係。  

5. 經費編列與運用:預算編列需詳實合理,避免過度膨脹營運規模。 

6. 自我提升計畫:團隊需要具體規劃短、中、長期計畫,如何改善營運或藝術方面的不足,並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和量化目標。  

三、給予申請團隊的建議:  

1. 重視專職行政人員:團隊需要聘僱專職行政人員,以提升營運效率和穩定度,並思考如何留住人才,例如提供合理的薪資和福利待遇。 

2. 重視自我提升計畫:團隊需要認真思考自我提升計畫,並具體說明問題、解決方案和量化目標。 

3. 整合場館資源:善用各場館的人才培育計畫,例如戲曲團隊可以整合傳藝中心的資源——傳統藝術接班人駐園演出計畫、青年團員入團輔導計畫等。  

4. 降低對公部門資源的依賴: 團隊需要思考多元的經濟來源,減少對公部門補助的依賴。  

5. 尋求專業顧問協助:團隊可以尋求專業顧問的協助,以獲得不同的觀點和建議。

直播現場照 (主持:徐亞湘(中)與談人(左至右):孫平、劉榮義、劉美芳、楊美英)
主題二:藝術永續案例分享 
主持:傅裕惠|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 
講者:盧子涵|藝能世代創辦人

綠能展演的探索:《在消逝之前能不能喜歡我》 

藝術家盧子涵以自身在英國參與發電地板與路人共舞的經驗為起點,發起了「藝能世代」倡議行動,致力於透過藝術能量推動永續發展。 
分享了其創作《在消逝之前能不能喜歡我》的歷程,該作品以「綠色永續」為核心,探討人與環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作品從實驗階段就開始探索如何利用人力發電,並與中興大學材料所合作,測試摩擦發電地板的效能。在正式演出中,觀眾也成為表演者的一部分,他們需要貢獻自身的能量才能觀賞演出,這也呼應了作品所要傳達的「人與能源」的關係。此外,作品還強調「零廢棄」的理念,所有道具在演出後都會被重新利用於其他場域或活動,例如在爵士踢踏舞、兒童藝術節上重複使用等。永續行動的未來展望鼓勵藝術團隊從「生命週期」的角度檢視創作,從生產到結束都納入永續考量。她也建議參考環境部的相關規章,並積極尋求跨領域合作和資源整合,為藝術永續發展創造更多可能性。 

講者:吳子敬|僻室 House Peace 團長  
             陳品蓉|不二容戲劇工作室負責人 

空間再利用與創作的永續實踐:《R&J and others》 

兩位分享了他們如何在上半場和下半場分別以不同的方式,重新詮釋莎士比亞的經典作品《羅密歐與茱麗葉》。 
吳子敬強調,團隊成員多為劇場設計背景,因此在創作初期就對「永續」議題有所關注,並積極思考如何在有限資源下進行創作。在《R&J and others》的製作中,他們充分利用台中國家歌劇院小劇場的空間特性,包括地面、側邊廊道、上方貓道等,並以燈光設計取代傳統布幕,創造出獨特的舞台視覺效果。 
陳品蓉則分享了如何將歌劇院既有的道具和材料重新運用,例如將原木長桌包膜、利用回收水瓶打造舞台意象等,將舊物賦予新的生命。 
兩位導演都肯定與歌劇院合作的經驗,認為歌劇院提供的資源和協助,讓他們在創作的同時,也能夠實踐永續理念。他們也強調,在創作過程中,應不斷反思物件的必要性,並以更開放的態度面對資源的流動和再生。 

講者:汪  虹|臺中國家歌劇院副總監、歌劇院永續小組召集人 

歌劇院的永續行動:從綠色劇場到人才培育 

講者汪虹指出,歌劇院在「一座藝術與生活的綠色劇場」核心價值下,從硬體設備優化、力行節能減碳,並在場館日常營運實踐永續理念,例如舉辦員工團膳、減少使用免洗餐具、公文系統電子化-減少紙張使用等。歌劇院也積極呼應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並選定了與自身核心業務相符的項目進行實踐。  
歌劇院的永續行動涵蓋SDGs多個面向,包括:「優質教育」,推出「藝起進劇場」計畫,邀請學生走進劇場、欣賞表演團隊演出;「產業創新與基礎建設」,各類型「人才孵育」徵件計畫,提供年輕藝術家創作資源和專業師資陪伴;「資源循環再利用」,推動布景道具的循環使用;並在與團隊簽訂的合約中加入「綠色劇場條約」,鼓勵團隊交通共乘、後台減少使用一次性餐具等,同步提升團隊的永續意識。 

主題三:勞動檢查與團隊人力規劃

 主持/講者:林佳慧|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博士生

                                              前衛武營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副總監   

永續視角下的人力規劃

主持人林佳慧以「永續視角」出發,深入探討表演藝術團隊的人力規劃策略。她指出,人力規劃不只是職位設定,而應根基於清晰的營運藍圖,從長期目標出發,建構符合團隊發展的組織架構。 
首先,團隊應以未來兩至三年的營運規劃為基礎,預判所需人力結構與職能。人力成本不僅包含薪資、保險等顯性支出,更包括招募、培訓、流動與重工等隱性成本,因此建立有效的知識管理系統與任務分工至關重要。對於非核心工作如印刷、寄送DM等,可考慮外包處理,以避免人力資源被過度消耗。 
她也建議,應根據實際需求靈活運用多元聘僱模式,如專職、兼職、承攬或勞務委外,提升用人彈性。更重要的是,團隊需將「人才資本」視為永續經營的關鍵,投資於員工的專業培訓與職涯發展,同時重視其身心健康,打造正向職場文化。為提升留任率,除薪資外,也應提供非財務型獎酬,如學習機會、國際交流、彈性工時與良好工作環境,營造具發展性與歸屬感的工作氛圍,讓人才願意長期投入、與團隊共同成長。 

講者:鄭敬衡|臺北市勞動檢查處檢查員 

勞動法規解析 

台北市勞動檢查處檢查員鄭敬衡針對藝文產業中常見的勞動法規議題進行深入解析,涵蓋《勞動基準法》與《職業安全衛生法》的核心重點。首先,他指出依據勞動部於民國99年發布的公告,私立藝文業已全面適用《勞動基準法》,意即各團隊必須遵守相關規範,包括工時、工資等最低勞動條件,確保勞工的基本權益獲得保障。並針對藝文產業中經常出現的彈性合作模式,鄭檢查員強調勞僱關係的認定採取從寬原則,提醒團隊在與合作對象簽訂契約時應特別謹慎,確保合約內容清楚界定雙方關係,以免因誤判而觸法。 
在工時規範方面,勞檢處提醒雇主應詳實紀錄出勤情形,並依法計算加班費,加班應以給付加班費為原則,補休僅為例外,且不得強迫員工只能選擇補休,出勤紀錄需保存至少五年,並應記載至分鐘;即使為遠距辦公,也可透過數位工具如 Google表單進行紀錄,確保合法合規。 
此外,鄭檢查員也說明了工資給付的定義與方式,提醒雇主應清楚列明工資項目,避免爭議產生。在職業安全衛生方面,他以餐飲業未落實教育訓練導致燒燙傷的案例為例,呼籲雇主應提供安全的工作環境,並對員工進行必要的安全衛生教育,防範職業災害發生。關於勞工保險的部分,則明確指出雇主有責任為勞工投保職業災害保險,以保障勞工在工作中發生意外時的基本權益。 
課程中也延伸討論表演藝術產業特有的工作型態,如「劇場週」的工時安排是否符合現行法規,並指出法規在此領域仍有不足之處,鼓勵團隊在不違反法律的前提下,持續探索更契合實務運作的解決方案。主持人最後強調,打造友善職場環境不僅是符合法規的表現,更應從長遠角度思考如何提升工作效率、減少人力耗損,並與員工良好溝通,共創雙贏局面。 

課程內容摘要
9月24日(二) 永續趨勢下的資源開發 
主題四:ESG與藝企合作 
主持:廖舒寧|表演藝術聯盟秘書長 
講者:米君儒|研華文教基金會藝文公益總監 
           林夢紹|家樂福文教基金會總幹事 

企業基金會與藝文團隊的合作之道

企業基金會在推動藝文合作上,愈來愈重視與團隊建立理念契合的夥伴關係。家樂福與研華文教基金會皆以創造社會影響力為目標,分別聚焦於食農教育、環境永續、偏鄉藝術、全民美學與永續教育等議題,強調合作不只是金援,而是共同價值的實踐。 
在選擇合作對象時,企業基金會重視的是計畫的潛力與執行力,而非規模大小或是否成熟。只要提案具體可行,新創團隊也有機會從小型專案開始合作。此外,企業更以實際行動支持藝文推展,如家樂福辦理文化藝術季與在地培力計畫,研華則從內部出發,透過藝文沙龍、Podcast、企業藝廊等形式,培養員工的藝術素養與參與意識。 
對藝文團隊而言,爭取企業合作的關鍵在於「對焦」與「專業」。團隊應深入研究企業理念、ESG報告與過往案例,鎖定合作契機,針對環保、教育、社會關懷等主題提出具體提案。提案內容需客製、明確,包括合作方式、資源需求、預算規劃與回饋機制,例如票券、品牌露出、專屬活動等。 
在實務合作過程中,藝文團隊應展現專業與積極態度,清楚傳達效益、主動溝通、準備合作協議,同時設計多元回饋內容以提升附加價值。更重要的是,透過定期回報與關係經營,與企業建立長期夥伴關係,實現真正的雙贏合作模式。 

講者: 李又芳|文化內容策進院 ESG for Culture 影響力中心主任 

文策院如何協助藝企合作?  

文策院致力於推動文化內容產業發展,並積極扮演企業與文化內容業者之間的橋樑,協助雙方建立長期且深入的共創合作關係。ESG for Culture 影響力中心李又芳主任介紹了文策院的資源和服務。  
文策院扮演共創媒合平台的角色,致力於精準媒合企業和文化內容業者,協助雙方了解彼此的需求,並建立互補和夥伴關係。如:ESG for Culture共好圈,提供藝文團隊和企業的媒合平台,致力協助藝文團隊和企業建立長期且深入的合作關係。文策院鼓勵企業和文化內容業者以共創為目標,發展多元的合作模式,協助文化內容業者轉譯其創作理念和社會影響力,使其更符合企業的ESG價值觀和商業目標。推動影響力指標工具的實測,協助企業量化其在文化領域的投入和效益,並促進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計劃設立影響力獎項,鼓勵企業積極參與文化內容產業發展,並提升企業的社會形象和品牌價值。積極倡議ESG for Culture理念,並持續擴大企業和文化內容業者的共好圈,促進產業生態的良性循環。 

文策院善用政府政策,例如公司治理評鑑指標4.22和文創法相關條款,鼓勵企業投入文化內容產業。協助企業將支持文化內容產業的行動納入ESG報告中,提升企業的社會責任形象。推廣文化幣政策,鼓勵企業贊助青年參與文化活動。最後李又芳主任分享文策院成功的案例,例如紅鼻子醫生與裕融企業的合作、遠雄人壽支持家庭照顧者的藝術治療計畫等,讓企業和文化內容業者了解共創合作的可能性和效益。透過以上策略和行動,可以有效促進企業和文化內容業者的共創合作,為台灣文化內容產業注入新的活力,創造雙贏的合作模式,並推動產業的永續發展。 

主題五:組織發展與資源規劃 
主持:陳錦誠|表演藝術聯盟理事長 
在本次座談中,表演藝術聯盟理事長陳錦誠指出,「多元收入最大化」與「組織型態選擇」是當前藝文團隊發展與資源規劃的兩大核心議題。 
面對文創產業快速變化的環境,表演藝術團隊需積極思考如何拓展收入來源、提升財務韌性。除了透過票價策略創造票房最大效益外,也應發展多元資金來源,如小額捐款、邀演收入、IP授權、企業贊助,以及爭取場租補貼、娛樂稅或研發投資減免等政府資源。在組織型態方面,台灣藝文團隊涵蓋非營利(如社團法人、基金會)與營利(如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元形式。無論採取何種型態,均應回到組織的核心使命,思考如何兼顧價值創造與資源運用,並依據目標選擇最合適的經營架構。亦強調藝文補助的重要性,其核心在於實現「叫好又叫座」的正向回饋,並平衡卓越性與普及性、價值與價格。補助應鼓勵創新與文化傳承,提升民眾文化素養,同時彌補市場運作的不足,如高製作成本、票房回收困難、經典作品長期培育等挑戰。 
總結而言,藝文補助應作為支持團隊永續經營、提升展演品質的推手,未來的補助方向應著重於創作能量、演出品質、營運發展、觀眾培養與經費合理運用,協助團隊在多變的文化環境中穩健前行。 
講者:張寶慧|人力飛行劇團行政總監  

人力飛行劇團的生存之道  

行政總監張寶慧分享劇團自工作室轉型為專業劇團的歷程,坦言一路走來歷經多次慘賠,但也正是從這些失敗中學習,逐步摸索出屬於劇團的生存之道。 
她指出,組織發展應從「擁有什麼」出發,誠實檢視自身資源,包括時間、人力、資產與基本生存能力,同時盤點不足之處,據此定位現況、描繪目標並預測未來發展可能。 
張寶慧以佛學概念「前行、正行、結行」比喻劇團發展歷程。初期(前行階段),從2003年成立工作室到2006年正式創立劇團,由於缺乏清晰定位與可執行計畫,導致經常面對挫敗。進入正行階段後,自2010年起,劇團逐步釐清營運策略,拓展收入管道,例如大陸巡演與數位平台發行,有效的改善財務體質(。近年來邁入結行階段,劇團更加重視作品的長期價值與永續經營,透過IP授權、沉浸式劇場、音樂平台等方式擴展商業模式,同時也投資於人才培育,扶植新一代創作者。 
她強調,劇團要能持續生存,關鍵在於持續反思與調整,找到最適合自身發展的經營模式,並勇於面對現實、擁抱改變。 

講者:史 潔|三點水製藝文化創辦人 

三點水製藝文化的市場導向策略:打造台灣2.5次元劇場品牌  

三點水製藝文化創辦人史潔分享,該公司自創立起便以市場導向為核心策略,專注於二次元文化族群,成為台灣唯一以「臺灣原創IP」製作2.5次元劇場的專業團隊,成功開拓出一條獨特的藍海市場路徑。 
史潔觀察到,台灣表演藝術市場基礎薄弱、製作制度不完善且形式過於侷限,選擇跳脫傳統劇場紅海競爭,轉而聚焦2.5次元劇場,鎖定19至30歲熱愛二次元、追求體驗感的年輕觀眾,建立清晰的品牌定位。為精準觸及目標觀眾,三點水運用實況主直播、社群媒體與線上廣告進行行銷,同時參與漫畫博覽會與ACG活動進行線下互動,並結合周邊商品開發,滿足粉絲收藏與參與的期待。在營運上,三點水採「以製作為導向」的模式,所有作品均在製作前進行預算與市場評估,確保商業可行性,並以票房及周邊商品作為主要收入來源,實踐「以經費為導向」的製作邏輯。 
此外,公司與劇團並行發展,前者專責IP製作與行銷推動,後者則聚焦於內容創作與演出實踐,兩者相輔相成,根據功能與需求靈活規劃組織架構。史潔強調,唯有貼近市場、精準經營並創造差異化,才能在劇場產業中開闢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徑。 

講者:黃永芳|文化內容策進院文化金融處組長 
從政策角度說明了文策院的角色,強調文策院的目標是協助文創產業對接商業市場,而非提供補助。 
許多文創工作者在追求創作品質和經營資源分配之間常難以取得平衡,或擔憂追求商業成就會影響創作的純粹;但商業的本質其實是一種交換,文創工作者應思考如何透過作品的價值,換取市場的認可和回報,以促成持續的優秀創作產出。文策院提供的資金支持主要包括投資和融資,申請投資前提是團隊必須具備明確且有獲利可能的商業模式,申請融資則需要考量還款能力。 
 投資:以國發基金的跟投方式,協助具備商業潛力的文創團隊取得資金。 
 融資:提供「加強文創產業升級轉型貸款」等方案,協助文創團隊資金周轉。 
文創產業的永續發展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文創工作者方應提升經營能力,思考如何讓作品創造商業價值;政府方需提供完善的政策支持,協助文創產業對接市場 ;投資者方則關注文創產業的發展潛力,提供資金支持。藝術創作與商業模式的整合是文創產業永續發展的關鍵。我們鼓勵團隊善用政府資源,並在創作的同時,思考如何讓作品觸及更廣泛的觀眾,創造更大的社會影響力。 

延伸報導:國藝會線上誌

劇場永續,你我永續:Taiwan Top 2024團隊經營課「永續視界」側記(上)/陳昱君

藝術團體現實指南:Taiwan Top 2024團隊經營課「永續視界」側記(下)/陳昱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