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04國藝會

112年營運陪伴計畫——「永續視界」

 

「永續視界」─發揮社會影響力,攜手打造友善平等的藝文環境

 

COVID-19疫情影響趨緩,三年防疫生活終見曙光,演員重返舞台,觀眾重返劇場。然,疫後觀眾市場隨藝文生態變化出現了挑戰,團隊需在短時間內尋求因應之道。2023年課程主題定為「永續視界」,以「生態環境、組織營運、性別平權、生成式AI運用」等議題,探索永續經營的理念和方法,如何實踐於表演藝術產業。希望學員透過講師們的經驗分享,汲取新知識,拓展對未來的想像與視野;因應不斷變化的藝文環境,提升專業技能,加強競爭力,並引領藝術產業邁向更具永續性的未來。

 

藝術永續                                                                  

講者|黃梓柔(茂識管理顧問公司顧問師)

全球130多國提出「2050淨零排放」的宣示與行動,講者黃梓柔分享國際組織及表演藝術產業面對淨零排放之可行性作法。如兩廳院也有加入的國際永續劇場

聯盟(STAGES)串聯了十多個歐洲劇場,推動永續劇場理念,探討如何在尊重環境生態下發展;英國劇場提倡應發揮創造力與講故事的能力,推動氣候相關議題,並強調永續製作的重要性。此外,英國劇場和美國百老匯紛紛成立綠色聯盟,以減少對環境的衝擊。

永續製作的要求實現不易,需要劇場業者大幅減少能源使用和製作過程產生的碳足跡。各國提倡五個R原則:拒絕使用(Refuse)、減少使用(Reduce)、重新利用(Repurpose)、回收(Recycle)、和修復(Repair),以減少日常行為對環境的衝擊。

減碳是持續的減法運動,不要求一次達標,但要從各種可以做到的日常行為開始。在跟公部門進行合作提案時可考量加入永續議題,提出社會面、環境面及經濟面的預期效益。「永續的路上沒有人是局外人」,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邁向永續的未來,文化可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營運永續

永續的概念並不侷限於環境保護,也可從團隊營運策略以及財務管理上著手。本堂課邀請團齡介於10、20、30年之Taiwan Top演藝團隊之專業經理人,從財務規劃及永續概念分享團務經營歷程。

主持|方瑜(藝術行政經理人)

主持人從財務專業概要歸納達到永續的兩個重點,一、從現金流管理穩定日常經營,二、強化面對諸如大環境的金融危機,或是因選舉造成政策資源分配變遷的風險免疫力。團隊負責人需具備在組織營運的不同時間軸中,透過故事說服不同對象的能力,包含員工、觀眾、獎補助單位…等,達到穩定日常經營及強化風險的免疫力。前期可以靠故事說服自己的目標群眾,越到後期就必須注意各種營運數字的變化。

與談人|沈銘彥(高雄市管樂團執行長)

高雄市管樂團將邁入第11年,財務規劃分成短中長三階段,若團隊不知如何訂定財務目標,可參考縣市傑團、國藝會TaiwanTop團隊、文化部品牌團隊的徵選辦法,裡面有要求不同營運項目及目標。但最重點的是,營運策略能否凸顯團隊的未來性跟獨特性,才有辦法吸引別人的投資或支持。

建議資金規劃初期先從團隊經營者自有財產設定支出上限,再透過參與各種活動擴大曝光,為下一階段資源爭取墊腳石。中期目標係將過往經驗系統化跟架構化,總結出藝術、教育以及普羅三個主軸,之後所有展演製作皆以這三個主軸出發,塑造清晰的品牌定位。長期規劃則先試著跳脫行銷短視,提醒自己觀眾市場不僅是管樂,而是表演藝術、娛樂產業,創造更多跨界合作或異業合作的空間。「人才培育」是組織管理的重中之重,把錢花在培養一個聰明的團隊,讓每個人適才適所,才能讓團隊的每個狀況跟財務更加健全。

與談人|林浿安(EX-亞洲劇團團長兼行政總監)

EX-亞洲劇團將邁入20年,林浿安團長認為團隊成立時的定調就決定了很多未來的發展。劇團藝術總監來自印度,具備在地跟國際雙軌運行的模式;行政團員為苗栗在地人,奠定了劇團行政的穩定程度。從營運數字回顧團隊發展,滿符合政府補助計畫從傑團到TT團隊設定的業務規模變化。此外,也透過參與藝術節活動獲得口碑及邀演機會,使財務收入逐年成長,目前團隊補助收入維持在總營收三至四成的穩定模式

許多團隊會以負責人或高階主管不領工資方式度過營運初期,講者之自身經驗是必須把這些成本算進去,才能穩定核心人力,並瞭解有多少營收才能支持團隊永續經營,努力發揮團隊藝術特性得到業務上的拓展。或者以時間換取資源讓團隊先為穩營運,同時在對有限的補助資源時,必須在業務及支出項目之優先順序上做審慎選擇。

與談人|鄭漪珮(榮興客家採茶劇團執行製作)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將邁入35週年,組織營運歷經長期演變,現有39名專職團員,包含團長、藝術總監、9位行政、21位演員、7位樂師。起初團隊以兼職方式接案運作,民戲最旺時期365天演367場,但隨著時代變遷,收入結構轉變,並有意培養傳統戲曲人才,進而開始探討如何讓團員專注於劇團工作,保持高水準演出,逐漸轉型為全職模式。目前營運困境包括人才缺乏、觀眾發展以及收入結構等問題。為因應此挑戰,也開始思考如何透過行銷推廣或其他策略,降低觀眾群體的平均年齡,同時探索調整團隊的補助收入比例,以減輕營運風險。

性別平權

講者|吳淑美(資深性暴力防治工作者、台灣小螞蟻教育關懷協會秘書長)

╴性騷擾及性侵害形式與定義概要 

日常生活中充斥著不同性別歧視的訊息,大家應提高對性別平權的認識及敏感度,並避免自己成為性騷擾或性侵害的加害人。另也分享法律對性騷擾、性侵害的定義,性騷擾的形式有三種,分為口頭或言語塑造的敵意環境、肢體或言語上的動作,以及傳閱相關的影片、圖片或是文字。性侵害則規範在刑法十六章妨礙性自主罪,包含刑法221條的強制性交;第228條規範利用上對下權勢或機會性交者的罪刑;224條規範強制猥褻。

╴遇到性騷擾的應對與權利救濟

如果遇到性騷擾怎麼辦呢?建議遇到行為首先必須冷靜,並建議大聲地拒絕,嚇阻加害者並引起他人的注意。目前國內性騷擾防治相關權利救濟規範,除了性騷擾防治法外,還有性別平等工作法、以及性別平等教育法,分別從工作權及教育權保障的角度出發,規範工作場所、勞資雙方以及教育現場的性騷擾防治以及權利救濟法律程序。

講者|魏琤郁(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戲劇學校專任助理教授)

╴建立安全的劇場工作環境

疫情之後工作環境的心理安全逐漸受到重視,劇場工作有大量與情緒相關的活動,如何建立安全的、健康友善的工作文化,除了身體上的安全外,也要避免職場上的語言或權勢霸凌、歧視以及騷擾。

講者分享美國劇場在開始工作前會花一點時間建立對彼此的信任關係、確認工作模式以及排練共識,包含休息時間、感受到不舒服的求助方式以及安全語等,其次是遵守開始與結束的時間,超時工作對人的精神會有相當耗損,遵守時間可以讓人的身心保持在一個比較好的狀態。另外,工作前請大家誠實分享自己的身心狀態,建立互信的工作環境。建議團隊製作排練日誌,建立導演以外的彙報機制,發生事情時,會是一個紀錄或與其他部門的溝通管道。

╴親密排練概念簡介

「親密排練」源自2006年MeToo運動的概念,最早由英國的東尼雅(Tonia Sina)提出。MeToo運動在2016-2017年社交媒體上廣泛擴散後,美國和歐洲便成立了親密排練的相關機構,對美國影視、百老匯等表演工作產生了影響。此概念廣泛包含了除了肢體接觸外的親密互動,包括明顯基於演出安排的性舉動或暴力、半裸露但無肢體接觸的場景,以及對白中的性議題。在簽約時,演員若得知劇本有親密戲,可以爭取指導員參與排練和導演溝通。目前台灣尚未訂定相關規範,建議共同探討機制建立、管理者或專業人員介入調查或處理的方式,並討論工作前的公約或注意事項。此外,建議訓練預防和處理性騷擾事件的人員,明確告知僱用前的處理辦法,並建立通報管道和處理流程,最重要的是長期耕耘反歧視、性別友善的工作文化。

AI與藝術行政

講者|陳以婕(李慕約公司專案經理)

生成式AI的原理,是透過非常大量的資料,訓練一組演算法AI模型,讓AI透過統計歸納大量有邏輯資料的經驗,去學習如何對要生成的內容進行符合人類邏輯的接龍。AI應用不僅在文字上,文字敘述生成圖片、影片,簡報檔,翻譯或是語音轉文字的服務亦陸續出現。

每個AI服務的使用者條款不盡相同,有關AI生成內容的著作權,各國也還在蒐集意見訂定相關規範,建議使用前,先理解AI服務的使用者條款,生成內容的利用條款是什麼。講者特別提醒對AI生成內容要保持懷疑跟求證的態度,AI工具日新月異,可能幾周就會出現新的版本或工具,在某些領域,人類會越來越無法與機器對抗,例如之前下圍棋的AlphaGo。人類要學習跟AI協作,放大工作的成果,而不是對抗。最後引用台灣人工智慧學校秘書長侯怡秀律師提出的公式:N×X=Z,其中N是個人能力,X是AI增加的能力,Z是最終結果。

講者|陳星佑(劇場文字工作者、天作之合劇場資深行政)

講者陳星佑分享兩個自身會使用的AI工具:文字生成的ChatGPT和圖片生成的Meet Journey。ChatGPT主要用於翻譯工作,透過不斷的下指令要求AI修正,對生成結果提出改進建議,以形成更好的翻譯結果。也利用AI分析劇本,與AI來回的對話與互動中,協助自己有更清晰的路徑去思考文本。此外,在與舞台設計者討論場景時,利用特定關鍵字讓AI生成圖片,協助工作上的發想以及討論。AI在藝術行政上,可提供提案企劃架構、公關文稿、申請書撰寫等方面之初步協助。最後,講者認為目前AI還是溝通工具,非創作或藝術行政的替代品,即使AI可以生成內容,但最終的判斷和選擇仍需要人類來執行。

AI與創作 

講者|林怡君(清華AI樂團音樂總監)

清華AI樂團彙集清華大學與竹教大學合併後的優秀古典音樂演奏人才和科技專業人才,共同探索自動作曲、虛擬樂手、自動跟譜以及伴奏相關之技術合作,使樂團演出展現科技與音樂的新境界,例如由樂團演出AI生成的作品、AI樂手和生成音樂與真實演奏的結合,以及AI生成音樂作為特定編制的伴奏等。林總監強調,了解實驗室目前的技術後,尋找如何將其應用在演出上是關鍵。重點不僅是呈現完整的作品,更在於對大眾科普目前音樂人工智慧的潛力,及突顯這個領域仍有許多未知與挑戰。清華AI樂團將繼續拓展音樂人工智慧的潛力,為未來的音樂領域開創更多可能性。

講者|蘇黎(中央研究院與資訊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講者蘇黎分享虛擬音樂家和自動音樂生成兩項技術,以及AI對音樂創作和消費行為的影響。AI對當代音樂市場的影響已不限於創作,透過串流平台的推薦系統,影響人們的聽音選擇行為。另一方面,虛擬音樂家試圖模仿演奏者的肢體動作,從音樂錄音和演奏者的動作中獲取資料,為音樂後製提供自動生成的演奏動畫。這包括捕捉樂器演奏時的肢體動作和面部表情,可能應用於未來的動畫製作或新興媒體如Vtuber。自動音樂生成技術將音符轉換成有序的數字串,AI透過演算法訓練辨識曲風與數字排列的對應。然而,目前這項技術在確定音樂如何結束、如何構成有意義的作品方面仍與人類的水準存在差距。

對技術人員而言,AI生成聲音的技術與限制,必須與實際演出的表演團隊多交流,了解彼此的想像。目前生成的品質,技術工作者的想像,仍與觀眾的體驗有落差。簡而言之, AI對音樂創作和聽眾體驗的影響,將繼續引發討論,並需要更多跨領域合作和深入研究。

AI介入藝文創作的因應之道–從法律觀點談起

講者|李佩昌(六合律師事務所主持律師)

創作者在遇到AI應用,除應注意智慧財產權問題外,營業秘密、商標權和專利權也可能牽涉其中。目前法律框架僅限於人類對權利和責任的承擔,AI只是人類設計的工具,無法被賦予法律上的責任。若AI生成的作品經由人類改作,可能引發新的著作權問題,取決於人類參與的程度和改作的比例。李律師引用美國的觀點,AI不享有著作權,但人類團隊基於AI生成內容再進行改作,其改作的衍生作品因為有人類的創意貢獻,則受到法律保護。

眼下,各國就AI與著作權法規進行廣泛討論,因著作權與藝術創作具國際性,可能產生的國際規範可能會被台灣採納成為標準。使用AI時,侵權風險在於使用者難以確認AI生成內容所利用的作品或資料。建議生成作品後仍需人工檢查,除了網路搜索外,可參考商標資料庫。一旦AI生成內容存在侵權問題,相關責任會由使用者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