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2國藝會

111年營運陪伴計畫——「藝起前行:永續經營x前瞻視野」

 

「藝起前行:永續經營x前瞻視野」——藝文團隊一起調整步調,迎向未來

 

COVID-19疫情至今已邁入第三年,為全球文化產業帶來巨大衝擊,而表演藝術團隊除了面對營運與勞動力的實質議題,更須不斷尋求新的可能性,嘗試不同手法及媒介,重新梳理劇場與觀眾、社會的關係。今年課程主題「藝起前行——永續經營x前瞻視野」以提升團隊營運能量為標竿,除了持續提供與時俱進的數位趨勢及知識,更著重回歸永續經營的理念,以貼近團隊實務需求的方式切入議題。表演藝術團隊透過本次課程強化行政製作經驗的傳承, 反思營運現況,使團隊在面對瞬息萬變的疫情與社會局勢,有足夠資源與知識概念,調整前行的方向和步調。

 

課程表

 

課程內容摘要

 

  • 7月26日
製作實務管理:團隊組織營運發展經驗分享(一)

(1) 講者:周盈婷(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行政總監 )

講者周盈婷由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的營運經驗出發,分享團隊如何擬定具體目標及人力資源分配策略,並制定詳盡的組織業務,建立團隊品牌。同時剖析團隊重要歷程,如:進駐社子島、舉辦FOCASA馬戲藝術節及當代馬戲論壇、實施月薪給付制度等;同時製作親子、跨界、傳統文化各類作品,以及舉辦讀書會、工作坊等常態性技術課程,強化成員自我提升及團隊向心力,建立品牌形象及與明確的成長方向。

(2) 講者:黃世雄(財團法人拉縴人文化藝術基金會營運長)

講者黃世雄回顧拉縴人創團二十五年歷程,如何透過設定階段性目標,檢視團隊能力、建立人脈、回饋社會,在合唱領域持續努力耕耘。

拉縴人於獲得文化部扶植團隊計畫補助(國藝會TAIWAN TOP演藝團隊專案前身),擁有固定辦公室及排練場後,團隊發展及營運快速成長,除了定期參與國際比賽,積極提升藝術水平外,也邀請國際上結識的優秀合唱團來台演出交流,也創立子團,於偏鄉舉辦營隊計畫,進行文化紮根。

世雄並分享國際共製的寶貴經驗,他以為期兩年的德國跨域合創計畫為例,詳細說明從跨國合創過程中團隊與機構的合作,到舉辦音樂會、錄製及發行專輯的經過,於台德文化交流過程中提升台灣形象的經驗。

製作實務管理:團隊組織營運發展經驗分享(二)

(1) 講者:柯世宏(真快樂掌中劇團行政總監)

講者柯世宏講述劇團的創團精神,他的阿嬤——劇團創辦人江賜美女士—打破傳統布袋戲班對女性上戲台的限制,成為台灣布袋戲界的第一代女演師。而今,這個已然傳承三代的家族戲班逐漸發展出傳統民戲及劇場式布袋戲並行的模式,演出文本多以傳統劇目為主,結合台語、北管和偶戲操作等要素,在傳統中注入創新。也嘗試跨界實驗的演繹方式,如:加入微型攝影機、解構「人偶合一」等概念。此外,世宏也舉《孟婆・湯》為例,分享2018年憑該作品參加法國亞維儂藝術節的經驗,包含徵選面試的心態、如何運用作品與異文化的策展人及觀眾交流,也強調傳統技藝在面對創新時的應對及技藝傳承。

(2) 講者:趙夏嫻(莎士比亞的妹妹們劇團劇團經理 )、陳汗青(獨立製作人)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劇團(以下簡稱莎妹)成立於1995年,從小型實驗劇團走向劇團結合工作室的雙軌經營模式,並建立多導演平台制度。劇團經理趙夏嫻首次從幕後現身說法,在今年的TAIWAN TOP演藝團隊課程中,分享她在莎妹多年累積的行政實務經驗。

莎妹一路以來,於空間經營,從早期的團員辦公室、藝享空間計畫,一路擴充至現今的莎妹排練場。於團隊營運,則以多角化路線建立劇團品牌,如執行劇本集出版,與台灣高鐵合作開發AR app,參與藝人田馥甄的音樂舞台劇《小夜曲》等多項專案,透過跨域委託或商業製作來平衡演出創作的開支。

與莎妹劇團長期合作的獨立製作人陳汗青則補充,推廣藝術家的作品至國際市場,可以挑選小型代表作至不同的表演藝術市場固定露出,增加國際能見度及巡演機會。汗青以《請聽我說》為例,分享這個製作如何改版再製成不同年齡的版本,將服裝與文創品牌結合,獲得各地方場館的邀演機會。

勞動議題

(1) 藝術工作出社會的第一堂課/講者:張文駿(臺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副理事長)

講者張文駿,人稱張吉米,以生動活潑方式探討表演藝術從業人員易遇見的勞動議題。他透過線上論壇短劇,帶領學員進入情境,從中引導、討論解決方式,以及其中是否有不合理之處,繼而講解當從業人員遇到工傷事故或合約糾紛時,如何正確應變及處理。

(2) 你在做藝術?還是做辛酸?解析藝文活動中的勞務關係/講者:劉博文(和鼎民商專業律師事務所所長暨 律師)

劉博文律師於去年(2021)TAIWAN TOP團隊陪伴課程中,講授的線上影音串流法律授權議題頗獲好評,今年則邀請劉律師和學員分享藝文活動的勞務契約關係。課程深入淺出地說明藝文活動中常見的幾種契約及勞務關係,並提醒應特別注意的事項,例如:契約的成立要素,不僅書面得以成立,口頭約定或是社群軟體訊息其實也包含在內。劉律師亦列舉許多藝文勞動爭議案例,提醒學員在面對相關爭議時,如何掌握自身的談判籌碼,採取法律行動及諮詢管道,積極保護自身的基本權益。

※延伸報導:國藝會線上誌2022/10/11〈TAIWAN TOP『藝起前行』團隊經營課側記(上):製作實務與勞動議題〉/楊志雅

 

 

  • 8月2日
群眾募資與表演藝術專案經驗及觀察

講者:施淳耀(嘖嘖群眾集資平台專案經理)

講者施淳耀從群眾集資的概念起源開始,漸進切入介紹表演藝術和一般商品募資的差別,如何從差異中找到著力點,表演藝術一般屬於「非產品型計畫」(演出、公益行動、地方創生、社會運動等)可以如何發想推展,確立募資計畫之主要訴求,定位目標客群及價值,進而設定、推動合宜的集資計畫。淳耀在課堂中也特別分享,推廣演出計畫的行銷方式不只有群眾集資一法,如何建立觀眾的穩固認同、信任及歸屬感,才是經營品牌價值最重要的精神。

新型態數位行銷-群眾集資實際經驗分享

講者:再拒劇團團長 黃思農、製作人 林欣怡

「再拒劇團《明白歌》2021臺灣巡演」展開募資計畫籌措巡演經費,計畫以凝聚民間力量、讓故事回到原鄉作為群眾集資的核心。本次募資計畫的成功,讓非售票性質的下鄉演出得以順利成行,也邀請在地鄉親和觀眾共同欣賞。《明白歌》募資計畫的回饋對象,除了劇場觀眾外,也將受難者遺族納入,深化計畫的意義及精神,獲得不同觀眾支持及認同。思農、欣怡也分享他們如何尋求同樣重視相關議題的政府機構、基金會的支援協力,以及在疫情期間調整應變的執行經驗。而在募資期間遇到的各色令人印象深刻的人事物,出乎意料地豐富了他們這趟巡演之旅。

CSR X 公共藝術

講者:侯力瑋(台灣電力公司公共藝術課課長)、蘇威嘉(驫舞劇場團長)

藉由公共藝術改變對外的溝通方式,走入群眾,發揮企業品牌軟實力,是台灣電力公司多年前開始經營的策略。講者侯力瑋在本次 TAIWAN TOP 團隊課程,以台電公共藝術課課長的角色親身和學員分享,台電從開放大門、邀請民眾入內,再到與不同類型的藝術團隊合作,成為領域深耕夥伴的歷程。他和驫舞劇場的威嘉一起,和藝文團隊夥伴分享,雙方合作的「自由步-與百年相遇的美好」計畫,如何於大稻埕變電所、金瓜石神社、東興水力發電廠16座台電古蹟進行古蹟導覽、工作坊、舞蹈現場表演、影像創作與紀錄,實踐「價值須透過不同領域的多方合作,才能創造系統性深度」的精神。有鑑於課程學員是藝文團隊,力瑋也特別分享,公共藝術合作的計畫提案,與撰寫一般藝文獎補助思惟不同,格外注重計畫跨社會領域的可能性。力瑋強調:公共藝術必須靠人的體驗與傳播,才能實現,而近年策畫案例也特別尋找作品與人、環境的連結,在人走不到的環境,我們就讓藝術去帶動、產生連結。而面對「藝文團隊要如何認識侯課長呢?」的提問,身為表演藝術忠實粉絲的他,也表示自己一年平均看200場演出,也會在演出中認識藝文團體的特色與質性,思考合作的可能性,如果在演出散場後相遇,歡迎打聲招呼多多交流。

加密世界與數位市場

(1) 區塊鏈的概念與理解NFT的三種方式/講者:張寶成(Volume DAO 共同創辦人 )

張寶成從生活周遭事物中舉例,介紹區塊練、同質化(Fungible Token)與非同質化(Non-Fungible Token, NFT)代幣的定義及使用規則,並說明 NFT 的三階定義:

第一階,NFT 是一種「新的儲存與流通技術」,有別於實體格式,比既有的數位格式永續與去中心,即將實體藝術作品與表演「數位移民」至區塊鏈,進行交易和永久保存。

第二階,NFT 是一種「作品的鏈上所有權」,藏家擁有數位原生作品,可區分為擁有「通證」(賦能、實用)或「藏品」(藝術、審美)兩種。持有者能夠彰顯數位身分和品味。

第三階,NFT 是一種「共創媒材」,在數位世界,不論是錄像作品或表演藝術,大眾以特定方式參與創作,作品成果無法被原始作者或藝術家完全預料。此現象說明了NFT除可蒐藏外,亦能透過群眾參與的方式,架構出劇本,於此同時「作者」本身也因被去中心化。共創媒材的特點,可謂「藏家允許藝術家在自身面前展開他的行為藝術,某種程度而言,藏家也參與了創作」。

(2) NFT/Web3/講者:黃豆泥(福爾摩沙藝術銀行DAO 創辦人)

NFT狂潮過後,「NFT x 非營利」概念整合成為現今全球趨勢,許多組織開始討論 NFT 如何應用在公共事業、公益目標上。黃豆泥因2021年廣為人知的新時代國旗行動(將《新時代國旗》圖片發行成NFT,打造出區塊鏈公益永動機),進而開始「非營利NFT」、「文化類NFT」的研究。

NFT具有數位資產、全球流通、快速交易、長期儲存、貨/票/券/證等多元形式與特色,可跨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執行流動與交換。而文化類的NFT(可謂非同質文化代幣)的三個特色:保存、對話、獲利,並同時具有市場觀點(市場流通)以及保存觀點(數位典藏)。

保存:保存世界上會消失的東西,大多實踐於文化保存運動,例如非物質文化遺產,或精神性層面的人事物。

對話:藉由發行NFT去創造收藏者跟創作者之間更多的交流,又被稱為 Web3 社群。例如英國利物浦博物館透過 NFT,增加數位館藏與觀眾之間的連結。

獲利:非純商業行為,而是公共組織藉由販售而獲得經費,此經費可維持機構營運,或使非營利組織產生新的行動。例如大英博物館代理、發行葛飾北齋、威廉.特納(William Turner)的 NFT 作品,將獲利經費用於文物保存。

從Web1(唯讀時代)、Web2(雙向交流時代)至Web3(共同治理時代),黃豆泥認為 NFT 創造了一個新的分眾市場,藏家可收藏感興趣之議題,讓小眾議題有了存在的可能性,亦讓創作者的獲利模式轉變,廣告平台不再成為最大獲利者。Web3是讓群眾自發的、由下而上的產生新社群,社群有共通的議題,或共通的實踐方向。

※延伸報導:國藝會線上誌2022/10/14〈TAIWAN TOP『藝起前行』團隊經營課側記(下):製作實務與勞動議題〉/楊志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