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在疫情壓力下,表演藝術產業面臨艱難挑戰。國藝會於2021年5月舉辦本年度第一期課程「Taiwan Top 2021團隊經營課--打開「演」界」,課程中探討新型態展演、科技跨域藝術創作、及對應行銷方式後,Taiwan Top團隊回饋希望能聽到更多關於線上展演操作的實務執行經驗。因此,特別於同年7 月 22 日至 7 月 23 日舉辦二日的線上講座。課程的第一天,策畫3堂課程,以案例分享方式探討國內外疫情期間及疫情之後表演藝術形式的轉變。第二天也特別邀請國藝會法律服務律師劉博文,針對線上影音串流播放,提供相關版權知識。
「案例分享一」/講者:鄢繼嬪
相較於世界各國,台灣較晚進入疫情爆發狀態。本課程邀請到駐紐約台北文化中心的文化秘書鄢繼嬪,以紐約觀察員視角,帶我們回顧2020年疫情下的紐約概況,並分享2021年紐約劇場在解封過程中的準備與回歸,提供台灣表演藝術團隊國際經驗的借鏡。
鄢繼嬪由去(2020)年2-3月大規模傳染在美國引爆的時刻說起:3月7日,紐約州政府發布緊急命令(類似台灣三級警戒狀態),3月20日,疫情加劇,州政府宣布除醫療警消等必要人員之外,所有人必須在家工作——經濟封鎖,所有場館瞬間熄燈,口罩等物資缺乏,超市出現斷糧危機,骨牌效應的連環衝擊下,劇場藝術工作者皆受傷慘重。當時美國聯邦政府跟紐約州政府尚未提出具體紓困措施,他們或透過產業工會組織游說眾議員與參議員,尋求紓困,或探索網路、前往zoom,打造新的平台、尋求曝光,想辦法在線上創造收入。4月,大都會歌劇院將過去HD檔案整理剪接完畢,推出了At-Home Gala系列,百老匯則預計在5月推出線上串流。同時,關在家中的創作者也不停在線上創作,上傳影音節目,善用各種軟體,自主學習剪接後製,表演藝術團隊依照各自藝術特性及專長,尋找不同課題來挑戰「表演藝術線上化」的命題。
課程下半場,故事時序來到2021年1月——疫苗即將開打,曙光乍現。藝術工作者在藝文年會中反省疫情帶來的改變,如國際旅行成本提高,可能改變未來國際文化交流的做法,也討論線上/線下活動的優缺點,思索後續也許能慢慢發展線上/線下共存的藝術參與方式。3-4月,在美國第一劑接種人數達到總人口30-40%時,百老匯測試水溫,於4月30日開門,做了一個36分鐘的演出。這是睽違一年多以來重新開門,眾人為之振奮。而在迎接觀眾進場前,場館也在測試、演練防疫措施,多少觀眾數量、流量是可以控制的?從入場動線到座席的安排,都需要測試。表演藝術團隊也運用創意,和場館一起實驗,觀眾可以在什麼情況下進場,既安全又能享受表演。從4月到6月,隨著紐約分階段微解封、半解封、全解封,鄢繼嬪分享她在紐約所參加的表演現場觀察。
「人類的歷史終於首度連結在一起,我們終於有一個共通的體驗經驗」——講者鄢繼嬪引述編舞家陳武康的話,說明疫情在全球化時代的衝擊影響,無人能置身其外,但同時,人類也擁有了共通的話語,可以相互交流,一起商量、思考,能如何突破重圍。
「案例分享二」/講者:張剛華
台灣於2021年5月19日邁入疫情三級警戒狀態後,明日和合製作所迅速策畫了《Surprise Delivery 和合快遞》藝術行動。3位主創藝術家洪千涵、黃鼎云與張剛華在極短時間內,號召了22位藝術家,總共25人,分頭策動自己的演出企劃,在6月1日到14日以線上形式展演共348場次,迅速回應疫情,解放當代藝術展演形式。
本課程邀請到明日和合共同創辦人張剛華,分享本次在疫情之下緊急號召催生的製作經驗。張剛華表示,《Surprise Delivery 和合快遞》並非委託補助案,而是藝術家自發的微型紓困計畫,他們期待在三級警戒狀態下、表演藝術暫停之際,能以不同形式讓藝術家持續創作。SURPRISE(驚喜)意指解放展演形式呈現的框架,他們讓藝術家做選擇,策動自己的企劃,而DELIVERY(快遞)並不只是實體物件的距離傳遞,而是希望能創造專屬感及心理親密感受,在疫情壓抑之際,利用視訊、直播、訊息、電話、信件、包裹等多元方式,將驚喜與溫暖傳遞給觀眾。
從5月26日啟動策畫,到6月1日開演,這個製作因應團隊想要趕快演出的行動與性格而發生,準備時間不到一周。在三級警戒狀態下如何籌備?明日和合歷來以參與式作品為主要創作脈絡,過去團隊經歷過許多小製作的訓練,有辦法快速因應,包含行政事務處理(號召藝術家、處理觀眾疑問、金流)、演出宣傳(臉書粉專的圖像與文字、媒體採訪)、到後台(google表單預約系統),張剛華分享這次線上演出製作的細節。
在與談分享的過程中,張剛華反思這次疫情限定期間的製作經驗:「疫情讓人類面對生命/死亡的距離與以往不同,也擁有了不同身體感知,在這身體感的情境底下,藝術家可以跟觀眾發生不一樣的互動。這是一次期間限定的演出,而這演出經驗無法在太平盛世的劇場被複製」。張剛華認為,疫情是一場加速的過程:「如果智慧型手機影響當代社會生活,可能花了五年,但疫情會將這五年縮短成兩年。疫情加速化世界的群體們往另一個階段前去,不管是高或是低,分散成更多不同選擇。我們不能期待未來我們再度回到劇場後,能把這兩年發生的事情忘光,我們無法返回過去,我們得帶著它往下走。」
當藝術作為經驗,而不只是觀看,我們嘗試打開藝術的侷限。
「案例分享三」/講者:吳維緯、郭踐紅
劇場的古希臘字源意指「看的空間」。當疫情讓劇場出現斷層,無法演出,便沒有工作機會。疫情之下,我們可以如何重新看見劇場的可能性?如何在線上蓋一座屬於自己的劇場,創造空間、放進空間?劇場線上化之後,可見的元素是什麼,能掌握的元素有哪些?本課程邀請2位講師吳維緯、郭踐紅,分享從實體劇場轉戰至線上劇場的經驗。課程前半段,由吳維緯分享線上劇場的舞台製作管理經驗,並介紹「雲劇場」線上演出平台;後半段,郭踐紅分享新加坡實踐劇場從去年3月至今年以來,將劇場演出搬到線上的心路歷程。
吳維緯認為,線上劇場不只是直播,更是一個從場勘、技術器材、到內容產製皆需事前準備的演出;而對線上劇場的可能性探索,應先回復到實體劇場,思考二者的連結,再探討如何轉化劇場的特性。分享內容首先由舞台管理角度出發,將劇場內部劃分成藝術、技術、行政三角結構,外部則面向觀眾,而後分析線上劇場的製作流程,逐步建構「線上劇場的思維導圖」。
線上劇場製作第一階段——由內容思考提出需求:在有限的範圍尋找創意,蒐集線下(實體)劇場的感覺,摸索體驗與技術、技術與平台的關係,轉化成線上體驗,這階段也須進行初步場勘。第二階段則是二次場勘,分析硬體、技術、平台的特性。第三階段,則進入製作規劃與執行:線上劇場也須召開製作會議、進行測試與排練、演出設計,以及技排、彩排。吳維緯觀察,轉換至線上劇場後,有趣的是,藝術、行政、技術、舞監等各部門變成「共時性」同步工作。所以,線上劇場與實體劇場的差異在於,線上劇場的藝術、行政、技術三角結構中間多了IT(平台載體/虛擬劇院)去支撐,舞台管理結構變得更加立體化。這除了因為線上劇場需要藝術、行政、技術共時性合體來執行,也因多了線上平台整合行銷,讓劇場管理產生了新的層次。
線上劇場的出現,是否會擠壓到實體劇場的生存空間?「只要內容夠好,線上線下的轉換,並不影響吸引力,就像Disney+把《漢密爾頓》(Hamilton)放到線上,但紐約解封,大家仍然想進百老匯去看,一樣是票房冠軍」——吳維緯說明。線上劇場可以是線下行銷的助力,此外,線上能夠突破地理空間的限制,可以增加接觸點,進而增進文化交流。而線上劇場也是進行內容發展與調整的好地方,可以先在線上試演(try out),觀測後續反應並調整內容,並進行劇場壓力測試。
課程最後,吳維緯並將雲劇場引介給學員,以打造「集體在線觀看演出與具有劇場式互動功能的線上串流平台」為目標,分享他們如何嘗試在線上重新創造劇場的儀式感及現場性。
***
來自新加坡實踐劇場的郭踐紅,分享他們從去年3月遭逢疫情猝變,一路摸索轉換到線上劇場的心得。
2020年3月份,新加坡實踐劇場正準備搬演《四馬路Four Horse Road》,那是一個流動劇場製作,每場預計開放180位觀眾,演員加工作人員共60個,是一個大型製作,很快,疫情爆發,觀眾人數從180變120,即使劇團快速應變搶救,但很快,變成沒戲可演。原定的30幾場次最後只演了2場,經濟上承受了30萬新加坡幣的損失。
這是新加坡實踐劇場疫情前最後一檔實體演出。事發之後,大家都很怕曝光度消失,便很快在網路上分享演出檔案,果斷改變,過程中並沒有太多糾結。因為不能從事實體演出,剩下的管道就只有線上。郭踐紅自我提問:我們這樣做,跟影視有什麼不一樣?這還是劇場嗎?線上劇場是否淪為低成本的影視製作?除了生存慾望,還有幾個思考關鍵:「作為一個現場藝術的工作者,如果不能夠做現場,那我們還剩下什麼存在的意義?我們的能力在哪裡?劇團在此時的處境下,如何成為一個有用的組織?還有誰,需要我們?」。
實踐劇場當時很快做了決定,要以親子作品為起點在線上創作演出。因為當時許多父母跟小孩都困在家裡,除了工作還要帶小孩,疫情讓全部人都瘋了。所以他們決定為這些人做些事情。在製作時,唯一堅持的原則便是要做LIVE的線上演出,選擇Facebook LIVE作為媒介,是因為觀眾可以線上即時投票、參與,我們將面向著重在觀眾互動式參與,觀眾選擇可以影響之後的劇情。
第一次製作的時候,還不知道誰會來看,大家都很擔心。2020年4月的第一次FB直播「互動親子節目《兒歌新唱計畫》」,來了1000多個觀眾,士氣鼓舞。而後一直到2021年5月,他們陸續嘗試了許多不同形式的線上演出,也策劃了藝術節。
一年半過後,新加坡劇場還是在開開關關之間,開關狀態要到什麼時候,沒有人知道。但郭踐紅回首這一年來的改變,發現這是一場舊有知識重新來過的旅程。劇場空間在線上無所不在,觀眾人數可以無上限,大家共同體驗與經驗,重新定義劇場的力量與可能性。世人也更加注重環保、氣候變遷等議題,國際交流合作有了新的面向,而劇場中藝術與行政的整體關係,尤其是與觀眾的關係都擁有了新的定義。
「線上影音串流-法律座談」/講者:劉博文
本課程為線上藝文展演法律講座。課程將介紹著作人格權與著作財產權的概念及創意與抄襲的界線,也分析團隊執行線上影音串流播放時,可能會遇到之著作權、版權問題;並邀請具線上展演活動操作經驗的團隊分享,並開放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