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8國藝會

110年營運陪伴計畫——「打開『演』界」

 

「在紛亂疫情之下 打開『演』界——新型態展演及行銷趨勢」

2021年正值COVID-19疫情紛亂、外在阻力加劇的時期。疫情劇烈影響表演藝術行業的產製模式,而演藝團隊無不努力尋求創新的手法、新興的媒介,或嘗試改變我們觀戲的角度,或再次反思劇場與觀眾的關係。「110年演藝團隊年度獎助專案-團隊營運陪伴計畫」以「打開「演」界」為主題,介紹各式新型態展演及科技藝術等多元創作媒介,並分享如pocast、影像拍攝等行銷方法趨勢。透過課程的分享,演藝團隊交流疫情下藝術創作模式的發展可能,探討開發各類型觀眾族群的方法,共同思考如何打開表演的疆界,開發疫情時代表演藝術的可能性。

《2021團隊經營課-打開「演」界》原為現場及線上授課,因遇COVID-19疫情三級警戒,改為全面線上執行。

 

課程時間與內容規劃

 

講  師          課程主題與內容
蔡宏賢                                                               

「科技藝術與表演藝術的跨域界線」

人類文明社會在現今已高度跟科技黏著,故表演藝術與科技藝術的跨域合作命題,廣泛而言,也是現今所有藝術的共通命題。

科技藝術與表演藝術有其本質差異,兩者所關照的重點面向亦大不相同。跨域合作就像火星人與地球人交會,伴隨認知差異,帶來問題與衝突。講者蔡宏賢於課程中分享「駭」(Hack)、「軟科幻/硬科幻」等科技藝術類型概念,也分析跨域製作中的資源預算、製作部門的權力移轉關係,以及如何改善或調解差異認知,提出消弭或面對科技藝術與表演藝術跨域界線的作法。

蕭淑文                                                              

「新型態展演案例分享-藍天之下:我們時代的精神狀況」

當代藝術多元多樣,難以用單一敘述界定風格。而「何謂藝術」更是上世紀起便不斷開展的命題。本堂課邀請策展人蕭淑文與談,從一戰期間的達達主義潮流、90年代關係美學、與行為藝術出發,回顧當代藝術演進脈絡,即至「活展覽」(live exhibition),試析藝術界線的打破與概念的重組。在表演藝術與視覺藝術的相會初始,它們對於作品的想像與期待並不一致,而當戲劇不於黑盒子發生,走進美術館的白牆空間,經由媒材的組接,變成一場展覽時,觀眾的行為也充滿不確定的變異性。課程並以《藍天之下:我們時代的精神狀況》為案例,討論從戲劇文本過渡到視覺藝術的過程中,如何將表演藝術的當下性逐漸轉譯至視覺藝術的臨場性,延伸與擴展藝術作品的定義。

周書毅

陳芯宜

吳季娟                                                                

「新型態展演案例分享-留給未來的殘影」

2018年,電影導演陳芯宜和編舞家周書毅共同合作的VR電影《留給未來的殘影》誕生;在高雄電影節首映後,陸續參加國內外幾個重要影展。2019年,書毅和芯宜就影像中的虛實與各種情感的延伸可能,創作了劇場現場演出版本;這一年,他們受邀韓國富川奇幻影展, 在一個廢棄垃圾焚化廠改建的空間裡,首次創作了VR與現場演出的結合。2020年,在疫情肆虐下,臺北電影節和衛武營遞出邀請,期待這齣在不同的空間以影像結合演出的表演作品,能帶給少數觀眾不同的觀演體驗。這次分享將從VR的拍攝到限地創作、從創作到製作的各種面向,藉由現場提問對答方式,提供有心投入不同觀演形式的創作者一個參考或認識的管道。

廖哲毅                                                               

「非典型演出形式分享-來生簽證」

講師廖哲毅從企劃《來生簽證》的緣由帶到沉浸式娛樂的展演定義,讓學員從各面向了解沉浸式演出跟黑盒子劇場的差異。並且整理製作上流程的不同,如何尋找沉浸式演出的核心進而建立故事、角色與觀眾的關係。

課程最後討論作品的市場回收機制,分享能如何讓創作作品與觀眾產生連結,進而讓製作團隊靠自循環獨立營運。

林國峰

黃泳淇

胡筠筠                                                               

「非典型演出形式分享-酒聞不如二見」

《酒聞不如二見》是以酒店為場景上演的沉浸式劇場,也是一齣議題導向的戲劇呈現。面對酒店文化以及工作場域中的性騷擾、身體與情緒勞動、勞動權益等議題,導演林國峰與製作群現身分享他們以戲劇思維轉譯跨界議題的過程。從演出前期田野調查及行銷宣傳階段,如何處理聳動的議題素材,從細節中尋求議題真實性,再至排練製作過程中,如何在戲劇張力與議題真實性的調動中謀求平衡,及至演出後,由酒店方角度回看劇場介入,觀察後續議題發酵,探討我們可以如何透過議題性戲劇與社會溝通,達成權益訴求。

李毅誠

張家倫                                                               

「行銷方式分享-Podcast:台灣通勤第一品牌」

本次課程邀請到Podcast節目「台灣通勤第一品牌」2位主持人李毅誠、張家倫分享節目製作經驗談。從錄製軟體與硬體設備,到節目聽眾的設定(「問朋友意見先」),選材、觀點與架構的鋪排(「純聊天並不是節目,節目需要脈絡與結構」),以及與來賓對談的準備(「如何引導與聆聽、觀察現場反應?」),台通2位主持人由自己跨進podcast界經驗出發,誠懇分享「從自己覺得好笑」到「雙方覺得好笑」,在錯誤中嘗試的心得與心路歷程。

課程中亦分享對Podcast產業現況、商業經營等動態趨勢的觀察。

吉米布蘭卡                                                                   

「行銷方式分享-Podcast:劇場狂粉的日常」

Podcast——聲音版的 Youtube,作為新一代的自媒體廣播節目平台,只需手機或簡易器材錄製聲音檔,免除了影像剪輯與後製的門檻,上傳到平台之後,人人皆可成為創作者,隨選隨聽,題材多元。

目前台灣Podcast的商業模式尚待發展,但仍是值得關注的新興傳銷工具。2020年後 Podcast 在台灣百花齊放,若干國內表演藝術團隊與場館紛紛開始經營 Podcast提高黏著度。對劇場來說,是否該將經營 Podcast 或是上 Podcast 節目宣傳演出納入考量?優缺點為何?這次的課程分享由觀眾與 Podcaster 角度出發的觀察。

汪兆謙

種種影像                                                                     

「行銷方式分享-影片行銷:阮劇團」

怎麼吸引異溫層觀眾走入劇場?阮劇團從8年前便開始使用影片來行銷演出節目與活動。本次課程由「發展的脈絡——轉型的覺悟」、「非典型的思考策略」、「向不同場域學習&跨界合作」三主題出發,團長汪兆謙與合作夥伴「種種影像」與談,共同分享影片行銷的實務經驗,包含前期策略擬定、影像製作實戰、與其他行銷媒體工具的交互搭配。課程並以《十殿》2個宣傳影片為案例,討論團隊如何從劇本內容中挖掘適合影像表達與社群宣傳的素材,以及從劇本轉換至影像表達的創意激盪過程。

田珈伃

李孟融                                                              

「售票系統分析&綜合分享回饋」

現代的售票平台以網絡世界服務為重心,但目前為止仍以售賣實體的演出活動為主,相信將來擁有更多元的發展與可能。

本堂課程比較現今各大售票系統,包含 OPENTIX、TixFun、Udn、cityline 等,與表演藝術業界深入探討網絡售票平台在科技發展及售票服務整合上的概念、願景與未來。

講師蕭淑文由當代藝術演進脈絡談起,分享當代藝術如何不斷打破及重組藝術的疆界,並與自身的活展覽(live exhibition)策展經驗相連結。(《2021團隊經營課-打開「演」界》/蕭淑文「新型態展演案例分享-藍天之下:我們時代的精神狀況」)

 

「台通」二位主持人與學員分享PODCAST產業現況及發展。(《2021團隊經營課-打開「演」界》/李毅誠、張家倫「行銷方式分享-Podcast:台灣通勤第一品牌」)

 

OPENTIX、UDN、TixFun售票系統平台特色比較。(《2021團隊經營課-打開「演」界》/田珈伃、李孟融「售票系統分析&綜合分享回饋」)

 

年代、口袋、寬宏等售票系統平台特色比較。(《2021團隊經營課-打開「演」界》/田珈伃、李孟融「售票系統分析&綜合分享回饋」)